各位嘉賓、同工、同學、弟兄姊妹,主內平安 :
今 天 是 學 院 大 喜 的 日子! 13 位同學經過多年的努力,終於畢業了,值得慶賀!
「畢業」象徵一個學習課程的完成。英國人用 Graduation 去表達一個時期的結束,但我更喜歡美國大學、神學院用 Commencement,去表達一個新階段的開始。
三藩市灣區是一個繁華、忙碌的社會,畢業同學們,許多都經歷了在日間上班、晚上和週末上課,還有在深夜趕功課的艱苦。有一位校友曾說,他在學院與同學們一起學習、交流,感到非常快樂,好像上了天堂;但回到家中,在晚上獨自趕功課時,就感到很痛苦,好像下了地獄!感謝主,這位校友也順利畢業了,成績還不錯哩 !
畢業禮後,同學們大可鬆一口氣,更多與家人親友團聚、出外旅行,用感恩的心、享受一個美好的假期。但Commencement提醒我們,主耶穌在復活後所頒布的大使命,(載於太28:16-20;可16:15-16;路24:46-49;約20:21-23;徒1:8),不單是教會和神學院該承擔的使命,也是每一個跟隨主、樂意事奉主的人,一生該遵行的使命。今天,就讓我們藉馬太褔音的記載,一起「再思」這使命,好使我們在前面的事奉道路上,更明白主的心意、更清楚事奉的方向。馬太說: 「16 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,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。 17 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,然而還有人疑惑。 18 耶穌進前來,對他們說:「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,都賜給我了。 19 所以你們要去,使萬民做我的門徒,奉父、子、聖靈的名,給他們施洗,20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,都教訓他們遵守。我就常與你們同在,直到世界的末了。」 (太 28:16-20)
(一) 這是一個「天國」的使命:
(A) 傳講天國的福音:
「天國」是馬太福音最重要的主題,展示上帝在歷史中,要藉彌賽亞建立衪的國度,並呼召人進入這國度。馬太記載,主耶穌在30歲開始出來,在加利利 傳道、宣講天國的福音,說:「天國近了,你們應當悔改。」(太4:17)
受死復活後,衪再次回到在加利利 ,差遣門徒繼承祂的事奉,就是傳講天國的福音,只是傳講的範圍大了(不單是猶太人),並且耶穌自己就是福音(不單是傳福音者)。當時雖然只有十一個門徒(也是使徒),卻是代表整個(直到世界末了的)新約教會,直接從主領受這使命。
(B) 耶穌是天國的君王(v.18):
衪在此宣告自己已得了「天上地下」一切的權柄,這是父神,基於耶穌完成救贖,賞賜予衪的(徒2:32-36 ;腓2:9-11)。耶穌的復活,證明衪是猶太人所期待的彌賽亞君王、世人的救主,而衪得著的權柄能力,就是門徒能達成使命的保證。當時門徒看見復活榮耀的主,就很自然地敬拜衪。當中有少數仍有「疑惑」,也許未知如何面對這位復活榮耀的主,但大部份都跪下,敬拜這得榮耀的君王,期待著衪有甚麼指示、宣告或信息給他們吧。
(C) 使命始於敬拜(v.16) :
領受使命從敬拜開始。這是因為:(i)頒布使命者,是「被釘、復活、升天、再來」的君王;(ii)敬拜帶來事奉的動力,這是為何每主日牧者的祝福和差遣,對會眾有很重要的意義,就是使他們自覺,在未來的一週,他們每天都是蒙君王的差遣,去做衪的使者;(iii) 敬拜也是大使命的重要目的:不單要領人歸向耶穌,也要引導人去敬拜衪。
(二) 這是一個「使人做門徒」的使命(v.19-20a):
「大使命」常常令人想到 : 開佈道會、勸人決志、決志禱告等行動,而往往看到有一些人決了志,又接受了洗禮,就認為已經大功告成、完成大使命了,因為想不到有甚麼可以再做的了。結果是,教會中產生了不少生命沒有長進、不冷不熱,甚至容易退後失落的所謂「得救的信徒」。這是基於教會的領袖,不了解耶穌大使命的目標和途徑,沒有按他的吩咐去完成這使命。
(A) 使命的目標:「使人做門徒」(v.19a)
主的吩咐用了一個主要動詞:「使(萬民)做門徒」(to make disciples),意思是:帶領人去跟從耶穌,作耶穌的門徒,這是一個「主權的移交」,反映了人的悔改(參路15 章,浪子的比喻),而不單是一個「得永生的保險」。也許有人會說:這恐怕會嚇怕了慕道友,也許勸他先做「信徒」,待日後才勸他做「門徒」,成功率會較高。但這不是保羅的佈道法,因為他說,人必須「認耶穌為主」( 即: 接受耶穌的主權) , 才可得到救恩( 羅10:9);這更不是耶穌的佈道法,路加如此記載:「25 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。他轉過來對他們說: 26 「人到我這裡來,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、妻子、兒女、弟兄、姐妹和自己的性命,就不能做我的門徒。 27 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,也不能做我的門徒。」( 路 14:25-27)
其實,在新約中,「信徒」與「門徒」兩個名詞是互通的,換句話說,一個人若是信徒,他也是門徒,因為「信耶穌」的涵義,也包括「願意委身耶穌」,所以兩個名詞所指的,是同一批人,而聖經從沒有「先作信徒、再作門徒」的構思。當然,跟隨耶穌、作主門徒,是一生的功課,決志信主只是「做門徒」的開始,但佈道者須告訴決志者,他必須「悔改、決志做門徒、跟隨基督」,而不能只宣講一個「廉價的福音」(a cheap grace) 。所以,傳福音領人歸主,必須包括宣講「作門徒的代價」、「決心一生跟隨耶穌」的信息,但按我的觀察,這些真理在佈道會、或是個人佈道工作中,都往往備受忽略,沒有傳遞給慕道者。
也許有人認為,耶穌這要求太高,連衪的門徒也問衪說:「這樣誰能得救呢?」耶穌的回應是:「在人這是不能的,在神凡事都能。」(太19:22-26)
(B) 使命的途徑:施洗與教導(v.19b-20a)
這裏有兩個分詞(participles),就是「施洗」(baptizing) 和「教導」(teaching),帶出了使人作門徒的兩個重要途徑,缺一不可。
(i) 施行洗禮 :
洗禮是新約的聖禮,標誌一個人悔改信主,與三一上帝(父、子、靈) 聯合,正如彼得在五旬節,勸勉那些慕道知罪的猶太人說:「你們各人要悔改,奉耶穌的名受洗,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。」(徒2:38) 領人歸主是大使命的重要環節,當中包括與未信者接觸、做朋友、進行護教、宣講、說服人信主、施洗。但須留意,洗禮只是做門徒的「開始」Commencement,不是「畢業」Graduation。
(ii) 教導人遵行主道:
這是「使人作門徒」的另一重要途徑,從門徒受洗起,直到他們見主面,教會都有責任,將耶穌一切的教訓,教導他們遵行,這會帶來生命成長、美好見證、積極事奉等美好果效。耶穌的教訓也涵蓋整本聖經,因為新約使徒的教導,都是建基於基督的(參徒2:42a),而舊約中上帝的啟示,也是準備和指向基督的。具體來說,教會的主日講道、主日學、團契、小組、家庭聚會,還有神學院的課程,都是門徒得到教導的途徑。主告訴我們,「教導」是大使命的重要環節,不容忽視,教會應細心地策劃、有效地執行,將每一位歸主的門徒,有成熟(=完全)的生命,引到神的面前(西1:28) 。
(三) 這是一個帶應許的使命 (v.20b):
主耶穌應許遵行大使命的門徒,衪必與他們同在,直到世界的末了,就是主再來之日。這對樂意遵行大使命的人,是何等大的鼓勵!
或有人會問:今天基督在復活後,已升到天上,坐在父神的右邊掌權,直到衪的再來 (詩110篇;徒2:32-36;來9:24-28),衪又怎可以與我們同在?答案是:復活的主今天藉著聖靈,與我們同在,正如使徒保羅所言: 「主就是那靈,主的靈在哪裡,哪裡就得以自由。」(林後 3:17;)
在新約教會時代,主耶穌藉聖靈的同在,帶給我們至少有三方面的祝福 :
(A) 安慰、鼓勵、和聖靈在心中愛的澆灌(羅5:5; 林後1:4-5):這對在事奉中受苦的信徒,尤其重要。
(B) 有能力、智慧、膽量,傳揚福音,完成主的大使命 (徒1:8;弗6:19-20;西4:3-4) 。
(C) 有榮耀的盼望,就是身體復活和天地更新(羅8:18-23;彼後3:13)。
但願畢業同學,與在座弟兄姊妹,在今天畢業禮後,回到我們各人的崗位和教會中,重新上路,忠心地完成主所交託的大使命。願主與你們各人同在,阿門!
(本文為陳牧師在畢業典禮中的證道)